加盟电话:133-3505-7288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兰州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兰州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兰政办发〔2021〕17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现将《兰州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31日     


兰州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根据《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 国办发〔2021〕18号)《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 甘政办发〔2021〕78号精神,为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结合我市公立医院发展实际,制定《兰州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强公立医院主体地位,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针对我市公立医院在体系、技术、模式、管理等方面的瓶颈,做好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优质医疗服务供给,争取通过5年努力,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为更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兰州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强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医疗资源提质增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力争3到5年完成兰州市中医医院、兰州市妇幼保健院和兰州市口腔医院异地新建项目,同步推进县(区)级公立医院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加快弥补红古区、安宁区未设置中医医院的空白。对标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规划建设市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市域内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延伸和辐射。聚焦重点专科(专业),力争将传染病、精神病、消化科、眼科、妇科等优势专科,打造为代表省内先进水平、具有一定国内影响力的区域医疗技术高地。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有效承担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任务,减少患者的跨区域流动,力争实现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不断加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等救治中心建设,实现市县全覆盖,构建快速、高效、广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继续推动县域5个医学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中心作用,实现“乡检县诊、以县带乡”,县域检验、心电、影像中心使用覆盖率达到90%以上。参照省级医疗质控中心组建情况,结合全市临床医疗能力和实际需求,进一步充实市级质控中心专业覆盖面。


(二)加强高质量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科学配置医疗资源,发挥公立医院在医疗联合体中的牵头引领作用,以市级三级医院、专科医院为核心,以县区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公共卫生机构以及康复、护理等其他医疗机构共同参与,建立城市医疗集团、专科(技术)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形式的医疗联合体。明确成员责任,畅通转诊渠道,实现同质化服务。落实市级质控中心职责,加强工作督导。做好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加强综合医院公共卫生科建设,促进紧密型防治结合,公共卫生医师与临床医师柔性流动,提升临床医师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三)强化高质量县域医共体建设。继续做好榆中县、西固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国家试点工作,逐步达到县域就诊率90%,基层就诊率65%、重点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60%的目标,并将试点经验逐步向全市推广。在全市范围内推进以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为龙头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有效落实基层首诊。在医共体内依托牵头医院建立中心药房,保障医共体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有效供应和合理使用。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开展成效评估和动态监管。继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逐步使县级医院服务能力达到三级医院水平。深入开展城市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持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分级诊疗病种诊疗水平,实现“常见病不出乡”的目标。继续加强县乡一体化和乡村一体化管理。建立县域医防融合机制,推进建立疾控、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参与的慢性病防、治、管、教“四位一体”医防融合服务模式,做实公共卫生服务。


(四)构建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按“平战结合、分层分类、高效协作”原则,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网络,全面加强传染病医院(病区)建设。加快推进兰州市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全市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在市级三级综合医院和县(区)级综合医院建设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扩大传染病集中收治容量,加强重症监护病区建设,提高快速检测和诊治水平。在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规范设置发热门诊,补齐发热门诊建设短板。持续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管理,科学建立三级院感防控管理体系,按国家感控人员配备形式、配备数量及感控队伍专业结构要求配备感控队伍,传染病医疗救治定点医疗机构感控人员配备数量保持在非定点医疗机构的15-2倍。提升中医药传染病防治能力,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救治中的独特作用。


(五)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以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为抓手,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标建设,优化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布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诊室)建设,进一步筑牢基层疫情防控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合理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布局,加强适宜基层诊疗的功能科室和特色科室建设,完善基层卫生服务功能,优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诊疗科目设置和基本诊疗设备的配备,进一步夯实社区卫生服务基础。


(六)积极支持社会办医。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促进我市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康复、护理、精神卫生等短缺专科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眼科医院、妇儿医院等医疗机构和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的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加强规范化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同质化水平。支持公办和社会办医按照平等自愿原则组建专科联盟。支持社会办医参加远程医疗协作网,承接三级公立医院下转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业务。


三、加快公立医院技术服务创新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充分发挥省市级重点专科(专业)的引领辐射作用,推动我市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扩大县级薄弱学科建设范围和覆盖面,提升县域诊疗能力。重点发展重症、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感染、儿科、麻醉、精神、口腔、影像、病理、检验等临床专科(专业),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和水平提升,为开展先进医疗技术、高难度手术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提供支撑。加强各级中医药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提升中医内涵和疗效,在全市力争培育1-2个国家级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建成5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8个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完善医疗质量控制长效机制,提高全市不同级别公立医院之间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


(二)推进医学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推动医学技术和中医药产业的研、学、产、用一体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支持,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推动原创性疾病预防诊疗治疗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和新策略等的产出,关注干细胞临床研究等医药科技前沿成果转化。强化科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支撑作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主要用于对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健全职务发明制度。探索建立多学科交叉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体系,围绕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等难治性疾病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加大全市调剂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在各级医疗机构推广使用的力度,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研发安全可靠、疗效显著、使用方便的院内制剂,与中药企业合作研发中药新药。


(三)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公立医院“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推进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预约诊疗、门诊和住院等一体化服务,形成公立医院医防融合服务新模式。优化日间诊疗模式,三级医院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逐步达到30%以上。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各级医疗机构检验、影像、超声等专业技术水平全面提高,彻底杜绝重复检查、过度检查。推动以实体医院为依托的互联网医院,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开设合理用药咨询或药物治疗管理门诊,规范发展“互联网+药学服务”。建设院前医疗急救云平台,推进“互联网+院前医疗服务”。推进老年护理服务,开展延续护理服务。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推广中医综合诊疗模式、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全链条服务模式。在综合医院推广中医治疗和康复技术。


(四)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促进区域医疗信息服务协同共享,将检查检验报告跨医院有序开放,满足多终端原始资料调阅、共享、互认等应用需求。积极开展远程医疗进科室、跨场景应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参与国家公立医院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实现基层公立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功能改造和提升。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推动区块链、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卫生健康管理中的创新应用,探索推广应用手术机器人等智能医疗设备和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鼓励医院利用信息化技术扩大处方审核和点评的范围,不断改善合理诊疗、合理用药指标。加强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患者隐私、商业秘密等重要信息的保护,防止数据滥用和隐私泄露。


四、健全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体系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医院科学管理。全面落实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为提升医院治理能力和水平提供法治保障。医院成立运营管理委员会,整合业务资源系统,完善制度建设,不断提升运营管理效益和投入产出效率。按照统一的病种组合标准体系,对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成本产出、医生绩效等进行监测评价,引导医院回归功能定位,提高效率、节约费用,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二)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医院成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事项。全面预算编制要覆盖医院所有经济活动,要将各类收入、支出、成本费用、筹资投资、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现总预算与各分项预算平衡,加强预算刚性约束。建立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促进资源有效分配和使用。定期公开医院相关财务信息,主动接受监督。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医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适应的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的内部控制体系,围绕重点领域、重要事项、关键岗位,开展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促进依法依规办事,保障资金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推进廉政建设。全面提升后勤管理的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强化成本消耗关键环节的流程管理,合理降低万元收入能耗支出。在内控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的基础上,选择1-2家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的公立医院做为试点,推广医院后勤“一站式”服务,推进医院节能降耗。


(四)优化绩效评价体系。坚持和强化公益性导向,全面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强化结果运用,与选拔任用领导、财政补助、评优评先、医保相关政策调整等直接挂钩。按全省统一部署完善医联体(医共体)绩效考核制度,促进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和居民健康水平。


五、加强公立医院人力资源保障高质量发展


(一)做实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落实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强编制统筹调剂,优先保障公立医院编制需求,合理核定人员编制。结合榆中县、西固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工作,探索开展县域内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县管乡(村)用”,并向全市推广。落实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相关办法,公立医院在各自空编范围内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不受10%预留编制要求,先调入后入编,优先保证急需紧缺医学人才编制需求。对公立医院逐步实行内设机构备案制管理。落实岗位管理和全员聘用制度。增加护士配备量,逐步使公立医院医护比总体达到1:2左右。结合实际探索事业编制内部挖潜、创新管理的有效方式。


(二)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总量水平,完善总量核定办法。配套完善政策措施,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及主要负责人考核评价机制,考核结果与公立医院薪酬总量和主要负责人薪酬水平挂钩。指导公立医院不断完善内部考核评价办法。拓宽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经费渠道,合理确定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重。落实“两个允许”和省、市薪酬制度改革工作有关要求,允许医院合理确定薪酬和绩效工资水平并动态调整,提高绩效工资在个人收入中的比重,绩效工资中用于激励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绩效工资总量的60%。允许医院在绩效工资内自主设立项目,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充分考虑技术水平、疑难系数、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等,以岗定责、以岗定薪、责薪相适、考核兑现。鼓励对主要负责人、总会计师实行年薪制。适当提高低年资医生的薪酬水平,统筹考虑编制内外人员薪酬待遇。探索以政府特别补助金的形式,提升卫生人才待遇,稳定新招聘人员,培养年轻医技骨干。


(三)加大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强化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允许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参加临床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落实我市金城名(中)医、金城名护士培养措施。持续开展市级名中医、基层名中医评价,积极推选省级名中医,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推进省、市级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和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形成专科发展互相支撑、专业结构配比合理的人才队伍。依托国家和省市各级人才计划、工程、项目,加强全科、儿科、妇产科、麻醉、精神、口腔、临床药师、公共卫生和老年医学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支撑相应高水平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加强老年、儿科、重症、传染病等紧缺护理专业护士的培养培训,推动岗位科学管理,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支撑公立医院实现医防融合。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才培养,尤其要加强负责医院运营、信息化建设、经济管理等精细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因地制宜加大医疗人才培养力度,逐步扩大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规模,为乡镇卫生院培养本科定向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