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合肥市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全文废止】
合政〔2018〕7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2021年度市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 合政秘〔2022〕33号)规定,全文废止。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以下简称“四最”)的城市,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根据《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意见》 (
皖政〔2017〕120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持续减少审批事项
1.深化商事制度改革。(1)根据《安徽省全面实施“多证合一”改革方案》,印发实施《合肥市“多证合一”改革实施方案》,编制《合肥市实施“多证合一”改革证照事项目录》,实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全面落实“一网通办”,除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或属于国家部门审批权限的涉企证照事项外,一律实行“并联审批、一网通办”,全面推行“一窗受理、一次告知、一表登记、一站服务”。(市工商局、市政务服务中心按职能分工负责)(2)启动“证照分离”改革,将改革试点地区的行政许可事项,通过直接取消、改为备案、采取告知承诺制、提高审批透明度和可预期性以及强化准入管理等改革措施,大幅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和提高许可证办理效率。(市编办牵头负责)(3)大幅削减工商登记后审批事项,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文件要求实施动态调整。(市工商局牵头负责)(4)加快推进身份认证方式及数字签名技术应用,加快开发移动端业务软件,推广全程电子化登记在移动端应用,保障全程电子化登记数据安全。(市工商局、市数据资源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2.加快推进项目审批改革和标准化工作。(1)全面实施《合肥市地方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6年本)》,制定发布企业投资项目目录和办事指南。(市发改委牵头负责)(2)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豁免管理名录,对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可免于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凡在完成规划环评的园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可根据规划环评审查内容予以简化。(市环保局、市安监局按职能分工负责)(3)全面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网上备案。(市环保局牵头负责)
3.积极开展项目联合测绘、联合踏勘、联合验收。(1)推进规划、土地、房产等合法有效的测绘成果共享互认。基础测绘成果和国家投资完成的其他测绘成果用于政府决策、国防建设、公共服务的,应当无偿提供。(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房产局按职能分工负责)(2)推进规划选址、水资源论证及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查、人防工程建设设计审查、环境卫生设施许可等现场联合踏勘。(市发改委牵头负责,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能分工负责)(3)推进具备竣工验收条件的工程项目实施统一受理、统一现场验收、统一送达验收文件的联合验收方式。(市规划局牵头负责,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能分工负责)(4)除使用中央补助资金的项目外,按照国家规定,企业投资项目不再由政府组织综合验收。(市发改委牵头负责,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能分工负责)
4.探索开展投资项目区域评价、多评合一。(1)对已经整体规划、主导产业明确、功能定位清晰的开发区,开展环境评价、日照分析、水土保持、防洪影响、交通影响、矿产压覆、地质灾害(报国务院审批的建设用地项目除外)、气候可行性论证、文物保护、地震安全、安全预评价等区域评价、多评合一,由政府委托统一进行评价评估。(2)入驻以上区域的符合整体规划、主导产业、功能定位的投资项目,简化评价手续,在法律规定允许范围内可不再单独评价。(市发改委牵头负责,市环保局、市城乡建委、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气象局、市文广新局、市地震局、市安监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5.调整下放初步设计审批职能和权限。(1)国道、省道、县道、三级及以上乡村道、大中公路桥梁等新(改)建公路项目初步设计由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审批。水运工程由县级以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依据行业管理职责负责审批。水利基建项目初步设计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行业管理职责负责审批。其中,不同行政区域之间边界河流上的项目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2)除水运工程、公路(含场站)建设、水利基建项目外,申请国家发改委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含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项目)的初步设计,市本级的由市发改委审批,县(市)区、开发区的由所在地发改部门审批(上级行业管理部门有专门规定的除外)。(3)除水运工程、公路(含场站)建设、水利基建项目外,省统筹资金安排补助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按照隶属关系,初步设计由所在地发改部门审批后抄送省、市发改委。(4)除水运工程、公路(含场站)建设、水利基建项目外,市统筹资金安排建设的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初步设计由市发改委审批;市统筹资金安排补助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按照隶属关系,初步设计由所在地发改部门审批后抄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牵头负责,市水务局、市交通局,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能分工负责)
二、推行“不见面”审批服务
6.构建政务服务“一张网”。建成全市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完善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提升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深度,争取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不见面”审批。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市、县、乡、村四级覆盖,加快形成全市政务服务“一张网”。整合政务服务数据资源,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提供数据支撑。(市政府办公厅、市数据资源局、市编办、市政务服务中心按职能分工负责)
7.推进集中统一审批。除涉密项目外,企业投资项目实行统一平台、统一赋码、统一受理、统一办理、统一监管、统一服务的“六统一”制度,推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与市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实现数据互联互通、集中审批和全流程可查询、可监督。(市发改委、市数据资源局牵头负责,市政务服务中心按职能分工负责)
8.推进企业投资项目代办。(1)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和省级以上开发区建立健全企业投资全程代办制度,为企业提供设立、落地、开工等全流程、精细化无偿服务。(2)深入推进“缺件办理制度”,帮助企业完善申报材料,提前审核,预完成审批意见。(3)完善绿色通道,对重点、重大项目实施“特事特办”,专人负责,全程跟踪服务。(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发改委,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能分工负责)
9.实行“不见面”送达。(1)实现审批服务结果快递送达,加强审批事务与微博、微信以及手机移动客户端的嵌入与应用,实现“两微一端”申报、查询和推送。(2)市级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都可以通过网上查询。(市政务服务中心牵头负责)
三、全面提升行政效能
10.推行线下办事“一次办结”。(1)强化窗口授权,推进部门审批服务处室整建制进驻,实施窗口办事“一次办结”,在申报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情况下,实现办事人“一次上门”或“零上门”。(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工商局按职能分工负责)(2)深入优化窗口办事流程,压缩申报材料、减少办理环节,逐步推出“一次办结”事项清单,2018年年底全面实现群众和企业到窗口办事“最多跑一次、多次是例外”,最大程度利企便民。(3)努力实现本级公共服务项目1个工作日内、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内、不动产权证(房产类)5个工作日内、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手续。(市政务服务中心牵头负责,市工商局、市国土局、市城乡建委按职能分工负责)
11.优化建设用地审批流程。(1)按照《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改进和优化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预审阶段,不再对单独选址审批类建设项目进行是否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审查,不再对单独选址的审批类项目是否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进行审查。(市国土局牵头负责)(2)实行建设用地县级组卷、市级审查、省级审批、网上审查、网上补正、网上公开并下载建设用地批复。(市国土局牵头负责)(3)充分利用省级征地信息公开平台,实现建设用地审查报批过程信息同步公开。(市国土局牵头负责)
12.推行企业承诺制。(1)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先行试点承诺制,实行无审批管理,推动更多项目事项管理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服务转变。企业按照设定的准入条件和标准,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承诺,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必须履行的审批手续外,相关部门在预审公示后,企业即可开工建设。(市发改委牵头负责)(2)探索“先建后验”,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相关行政许可事项在投产前完成即可,项目竣工后企业按照承诺书要求提交验收报告,验收合格后即可投产。(市发改委牵头负责)(3)加快编制项目准入标准清单、企业承诺事项标准清单、企业承诺书样本等,完善区域评价、协同监管、信用联合惩戒等配套制度。(市发改委牵头负责)(4)加强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和事中事后监管服务,实现政府定标准、企业作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有惩戒。(市发改委牵头负责)
13.推行“减证便民”。深入开展证明材料清理行动。全面清理市、县、乡、村四级证明材料,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能通过个人现有证照证明的一律取消,能采取申请人书面承诺方式解决的一律取消,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一律取消。建立健全业务会商对接机制,加强必要证明材料的互认共享,减少重复举证。(市编办、市政务服务中心按职能分工负责)
四、优化企业经营环境
14.构建行政机关涉政事务政府购买服务机制。(1)落实《
行业协会商会综合监管办法》,加强脱钩后行业协会商会监管工作。(市民政局、市发改委按职能分工负责)(2)开展行政权力中介服务事项清理规范,对应由行政机关委托中介服务机构为其行政审批提供的技术性服务,纳入行政审批程序并由行政机关委托开展,对由行政相对人委托并承担费用的中介服务事项,将其中适合行政机关承担费用的,转换为由行政机关委托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技术性服务。(市编办牵头负责)(3)将行政机关在行政审批过程中委托开展的技术性服务活动列入政府购买服务分级分部门目录范围。行政机关必须通过竞争方式选择中介服务机构,服务费用在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一律实行集中采购,由行政机关支付并纳入本部门预算,并按照政府购买服务合同管理、绩效评价、信息公开等相关制度规定执行。(市财政局牵头负责)(4)加快培育具有多种资质的综合性全能型中介机构或中介机构联合体,加快建设统一的网上“中介超市”。(市民政局、市发改委按职能分工负责)(5)设立涉政事务政府购买服务中介数据库,行政机关涉政事务通过中介数据库,面向社会选择服务提供方。(市民政局、市发改委按职能分工负责)(6)加强中介机构信用监管,建立健全中介机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行业诚信档案和退出机制。(市民政局、市发改委按职能分工负责)
15.进一步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1)实现市县乡三级公共服务清单和市县两级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全覆盖,做好市级权责清单动态调整工作,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市编办牵头负责)(2)按照“涉企收费进清单,清单以外无收费”原则,严格落实国家和省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动态调整并公布市级涉企收费清单、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构建项目法定、权责一致、简政放权、公开透明的收费监管体系。(市财政局、市物价局按职能分工负责)(3)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收费,编制合肥市市级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收费清单,贯彻落实电价减负政策。(市物价局牵头负责)
16.清理和减少各项检查。(1)建立执法检查批准制度,健全企业执法检查回访机制。各行政执法机关自行组织对企业执法检查的,应当制定年度计划并公开公告,严禁重复检查、多头检查、随意处罚,严禁以检查为名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市编办、市法制办牵头负责,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能分工负责)(2)认真落实省、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实施方案,建立并落实随机抽查机制,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推动跨部门联合检查,减少对企业的干扰。(市工商局牵头负责)(3)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并实行动态调整,严格按照裁量权基准实施行政处罚。严格落实行政处罚案件责任制。(市法制办牵头负责)
17.推进市场监管规范化建设。(1)强化市场监管,查处虚假宣传、仿冒混淆、商业贿赂、不正当有奖销售、侵犯商业秘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