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常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常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常政办发〔2024〕45号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常州市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2月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常州市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行动方案
  为统筹扩大内需和优化服务业供给,持续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从更高视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提升服务品质、丰富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到2027年,推动服务消费传统领域品质升级,促进服务消费新兴领域形成新增长点,全市规上生活性服务业企业新增100家以上,培育知名品牌生活性服务业企业50家以上,进一步增强服务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更好发挥服务业对就业的促进吸纳作用。到2030年,进一步提升常州服务消费的商业活跃度、消费便利度和区域辐射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和江南特色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二、重点领域
  1.文化娱乐服务。发展文博经济,支持文博场馆立足常州优秀传统文化,举办彰显本地特色的文博展览和活动,联合社会力量推出创意展览、非遗手作、艺术文创、实景表演等沉浸式活动;鼓励深入挖掘文物内涵,开发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壮大演出经济,加强高质量演艺项目引进培育,持续打造“青春乐都”城市IP,高质量举办太湖湾、新龙、长荡湖音乐节等音乐演出活动;支持专业剧场提档升级,鼓励商业综合体、经营性场所等引进创新演艺项目,与知名娱乐全产业综合服务商深入合作,促进我市文化娱乐产业加快提质增效。培育首发经济,加快构建文商旅时尚消费“流量场”,引导商业综合体引进首店、首牌,鼓励品牌企业来常开展首发、首秀;进一步推动文艺精品、演艺产品创作生产,谋划重点文艺作品在常首映、首演;用好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载体,精心策划首展、首签等活动。到2027年,引育品牌首店达50家,新创大型剧目及精品文化演艺节目20个以上。(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和常州经开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休闲旅游服务。推动经典景区提质,全面梳理自然、人文、历史等各方面资源,挖掘独特亮点和优势,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和项目;鼓励天目湖、太湖湾、茅山等旅游度假区通过景区设施提升改造和旅游产品创新等方式,提升旅游品质和体验。发展新型旅游服务,针对年轻人、老年人、商务人士等不同游客群体,支持发展度假型、体验型、康养型、团建型等旅游产品,拓展生态游、主题游、亲子游等新项目。推广数字旅游模式,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数字技术构建数字景区,满足游客在行程规划、产品预订、智能导览、互动体验等方面的多样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沉浸式的旅游服务。到2027年,创建3A级以上景区达38家,打造文商旅体综合性消费空间达30个。(市文广旅局、市体育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3.住餐商业服务。优化住宿产品,引育中高端酒店、民宿,支持本地酒店集团做大做强,增强酒店连锁管理能力,积极对外拓展;开拓露营、房车等住宿新业态,支持太湖湾露营谷、茅山森林世界等露营基地建设,打造国内知名的露营基地集群。丰富餐饮服务,鼓励国内外知名餐饮品牌和各类地方特色餐饮来常开设首店、旗舰店,支持餐饮企业参与“黑珍珠”餐厅评选,持续擦亮“江南美食之都”城市名片;鼓励餐饮企业探索实践“生产基地+中央厨房+连锁餐饮门店”发展模式,促进餐饮企业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提升商业服务,加强城市特色商业街区和中高端消费商圈建设,推动传统商圈商街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转型;推动零售业务转型升级,加强与电商、社交媒体等跨渠道整合,将服务延伸至社区、写字楼等生活和工作场景。到2027年,引育黑珍珠餐厅上榜数4家,引育高端品牌旅游饭店、旅游民宿达50家。(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市场监管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4.教育培训服务。丰富教育培训供给,提升社会力量办学质量与水平,积极引导民办教育在发展方向上更好体现优质特色,形成与公办学校差异互补的办学格局;推动教育培训机构面向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深化产教融合,更好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动态摸排重点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畅通技能人才培养供需对接通道,持续完善紧缺技能人才培养资助政策。健全终身教育体系,鼓励在常高等院校等深化教育资源共享,开发定制化职业培训、继续教育项目以及学习咨询等终身学习服务;优化老年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扩大优质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提升老年教育服务水平。到2027年,建设市级产教融合平台载体20个,建成市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15个,建设市、区两级老年大学15家。(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医疗康养服务。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动社会办医与公立医疗机构形成差别化发展、功能化补充,支持引育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紧缺领域医疗机构,培育壮大个性化健康体检、咨询、管理等新型服务业态。推进医美产业发展,鼓励合成生物产业在医美领域的创新应用,发展医疗美容、高端化妆品、抗衰老产品等医美产业,培育常州医美、化妆品、抗衰老产品的C端产品与服务品牌。优化康养服务供给,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支持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鼓励民办医疗机构提供安宁疗护等个性化康养服务。到2027年,组织实施医疗康养领域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达20项。(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养育家政服务。发展银发经济,优化居家社区养老供给,鼓励支持养老、家政、零售服务商等提供养老助老服务,推动培育一批品牌化养老服务经营主体;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支持。完善托育服务,引导托幼服务联动,支持幼儿园延伸提供托育服务;大力支持社区普惠托育服务,加强社区嵌入式、分布式、小型化的普惠托育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物业+托育”,支持物业企业拓展普惠托育服务。提升家政服务,支持家政企业加快向员工制转型,引培一批平台型互联网家政企业;加强技术应用,推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与家政服务机构合作,研发适合家政场景的产品和服务。到2027年,建设高质量适老化场景应用示范区7个,培育省级普惠托育机构60家。(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商务局、市卫健委、市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7.新型数字服务。加强数字内容生产,支持游戏、动漫等数字文化IP的高质量开发与高水平转化,推动对文博等优秀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开发;鼓励电竞产业规范健康发展,支持举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竞赛事和活动,推动人才和资本集聚。加强数字技术赋能,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技术在生活服务业各领域应用,培育壮大数字消费、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数字文旅等服务业新模式。加强数据底座建设,依托一体化大数据平台,统一建设智能感知、云网环境、数据共享、应用技术四大基础支撑底座,为打造城市新型数字消费场景赋能。到2027年,建成文商旅融合新型数字消费场景20个。(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数据局、市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情感健康服务。壮大体育经济,丰富赛事项目,进一步发挥中国网球巡回赛常州公开赛、中国羽毛球公开赛等体育赛事综合效应,促进赛事内容与消费场景双向赋能,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办好运动龙城大联赛和“全民健身,欢度佳节”等群众体育系列活动,丰富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打响全域马拉松群众体育路跑赛事品牌,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发展宠物经济,鼓励商家进行标准化经营,推动宠物交易市场高端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鼓励宠物产业类企业等机构举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宠物主题活动。培育园艺经济,推动重点花木市场转型升级,打造满足客户园艺需求的一站式综合性市场,加快花卉电商产业发展。到2027年,年均举办国际体育赛事5项次,全国以上等级赛事20项次,群众体育赛事300项次,园艺产业总产值达80亿。(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重大行动
  1.服务企业聚能行动。引培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引领产业价值链、链接全球市场的创新型消费平台企业,积极引进知名消费品牌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加强标杆打造,围绕新型消费方向评选一批在模式创新引领、产品研发推广、消费品牌创建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消费活力企业。鼓励企业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推广前沿运营模式,加快消费电商企业培育,鼓励传统商贸企业积极拓展线上销售业务。优化服务业准入条件,助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持续提升就业容量。支持发展就业友好型服务业,加强对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业的引导,开辟康养就业新领域,催生新的就业增长点。(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卫健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服务场景融合行动。加强服务集聚,打造集成文旅休闲、餐饮住宿、生活便利、医疗养护等服务的复合服务空间。促进跨界融合,鼓励打造“吃喝玩乐购”一体的综合消费场景,推动餐饮、购物、旅游、演艺、体育等场景跨界联动推广,围绕新能源汽车消费适时推出文旅大礼包。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支持发展整合预防、医疗、保健、护理、健康管理、健康促进的一体化服务。推动数实融合,引导使用数字化、智能化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