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盘水市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的通知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盘水市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的通知

2024-02-28六盘水府办发〔2024〕1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宣布失效、修改一批行政规范性文件和公布现行有效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 六盘水府发〔2024〕6号)规定,现行有效

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央、省属驻市行政企事业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六盘水市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此件公开发布)

六盘水市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

为推动六盘水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的通知》(黔府办发〔2023〕1号)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发展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坚持企业带动、文旅带动、市场带动,强化政策保障,促进中医药一二三产融合,实现全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市中药材产业实现效益提速,重点发展以道地药材为主的中药材品种,形成1—2个具有全省影响力的中药材重点单品产业集群,中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30年,中药材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中药制造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品牌效益进一步凸显,全市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26万亩、产值达到16亿元,形成产值过30亿元具有带动能力的中药材产业链条。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

1.建立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鼓励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药企业协作,加强道地药材优良品种选育繁育研究,着力打造1—2个省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林业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排在第一的为牵头单位,下同;以下各项任务责任单位均包括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不再列出)

2.建设重点单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六枝特区以建设黄精、前胡标准化基地为重点,盘州市以建设生姜、薏苡仁、白及、三七、重楼标准化基地为重点,水城区以建设黄精、白及、天门冬标准化基地为重点,钟山区以建设党参、菊花标准化基地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产业聚集度。到2030年,全市建成200亩以上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8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

3.做优做强“定制药园”。围绕白及、黄精、前胡、重楼等特色优势单品,鼓励中药材种植企业、加工企业及销售企业紧密合作,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建设“定制药园”,提升加工转化率、增加种植经济效益,到2030年,建成“定制药园”12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

(二)完善中医药产销体系。

1.构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集群。坚持分级扶持、重点推进,发展现代化清洗、烘干、分拣、分级等初加工。针对规模小种植面积不大的合作社和散户,重点引导其购置小型清洗、烘干等设备;针对产业规模集中度较高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重点扶持建设一批中药材初加工基地,进一步完善初加工能力,解决好仓储、流通环节设施设备,以点带面,逐步提升产地初加工水平,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到2030年,全市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基地数量达到20个以上,构建全市中药材重点单品初加工集群。(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市场监管局)

2.积极推广应用一体化电商交易平台。推进中药材(大健康)电商交易平台应用,推进中药材线上线下交易一体化。加强中药材产地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包装仓储等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东西部协作,支持中药材通过一码贵州平台、“1+8+N”电商供应链云仓体系、贵荟馆省外仓体系等拓展我市中药材市场销售渠道。(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做大做优中医药制造业。

1.扶持中医药制造业。大力培育本土制药企业,鼓励支持制药龙头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和技术改造,运用数智化技术,将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效益化,丰富产品线,加快形成领域内核心品种,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带动力,力争打造1—2家中药制造绿色化、智能化标杆企业。(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

2.推动中医药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强化金融、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集聚和保障,努力建成1—2个协同联动、优势明显、品牌突出的中医药产业集聚区。强化产业链招商,引进国内中医药领域优强企业落地,带动中医药种植、生产、加工、应用等上下游产业加快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金融办、市投资促进局)

(四)推进“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

1.推动中医药与康旅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六盘水市夏季凉爽的气候优势,依托六枝落别、盘州刘官等地的温泉资源,大力发展“中医药+”温泉康养、森林康养、山地旅游,推广康养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与中药科技农业、道地药材种植相结合的养生体验基地,擦亮“康养凉都”品牌名片。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人员特别是知名老中医在有条件的温泉项目、旅游景区、精品民宿按规定开设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刮痧、拔罐、推拿、理疗和药膳、中药茶饮等健康服务项目,推广医养旅游,构建“中医药+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力争建成国家森林康养基地1个,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4个,贵州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建设示范单位3个,康养旅游项目4个。(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投资促进局、市林业局、市体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局)

2.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支持社会力量按规定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鼓励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康复为主的中医诊室;鼓励中医医疗机构自建、托管养老康复机构或与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开展技术协作,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局)

3.推进中医药与保健品产业融合发展。加大中药衍生品的研发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以黄精、刺梨、薏苡仁等为重点,研发以道地药材为基础原料的食品、药膳、饮品、保健品、药妆等高附加值的大健康产品,拓展中医药衍生品产业。(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局)

(五)加强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

1.搭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