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合肥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合肥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2015年10月16日合肥市政府令第181号公布自2015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徽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及其相关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规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安全生产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应当强化和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确保安全生产。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管委会,下同)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支持、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以及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相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化工园区或者化工集中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应当进入化工园区或者化工集中区。

第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建设,配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或者综合执法机构,配备不少于两名符合行政执法人员资格条件的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

第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加大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投入,建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安全发展型城市和安全社区建设、公共安全隐患治理、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和救援等。

第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支持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建立安全生产专家库,推行政府购买安全技术、管理服务。

第十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增强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安全意识,提高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

新闻媒体等单位应当开展安全生产公益性宣传,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学校、幼儿园应当保证教学、生活等设施符合安全规定,将安全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工会应当依法组织从业人员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提出保障安全生产的意见,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工会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并及时向工会反馈。

 

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责任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强化安全生产保障措施,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单位、部门、车间、班组的负责人和其他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范围。

第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下列安全生产条件:

(一)生产经营场所和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要求;

(二)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资金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四)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五)采取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对危险源进行有效管控;

(六)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七)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具备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合格;

(八)为从业人员无偿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九)建立生产安全风险警示和预防应急公告制度,完善风险排查、评估、预警和防控机制;

(十)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条件。

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组织制定并实施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

(四)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文化和安全班组建设;

(五)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必需的资金投入和有效使用;

(六)组织实施职业危害防治管理措施;

(七)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特点,组织排查并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八)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九)向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报告安全生产情况;

(十)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组织事故抢救,配合事故调查,不得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

(十一)每年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提交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情况报告;

(十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应当协助主要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并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和应用等工作;其他负责人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不得通过委托、授权等形式将安全生产职责和责任转移给其他人员。

第十六条 规模以上企业应当建立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其他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实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

第十七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矿山、建筑施工、金属冶炼、道路(水上)运输、轨道交通以及存在重大危险源等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负责人带班制度和考勤登记制度,主要负责人和其他负责人应当轮流带班负责现场作业安全管理。

第十八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矿山、建筑施工、金属冶炼、道路(水上)运输、轨道交通单位以及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第十九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单位以及矿山、三级以上建筑施工、金属冶炼、轨道交通单位应当有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鼓励其他生产经营单位聘用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第二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提出改进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

(二)参与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督促落实,制止和纠正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和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

(三)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总结推广安全生产经验;

(四)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和其他安全问题应当立即处理,如实记录并报告本单位有关负责人;

(五)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登记建档,并跟踪督促落实相关安全管理措施;

(六)对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进行检查,监督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发放和使用;

(七)参与本单位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审查和验收;

(八)协助调查和处理生产安全事故,负责伤亡事故、职业病的统计、分析和报告,提出防范措施;

(九)有关安全生产的其他职责。

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金属冶炼、道路(水上)运输、轨道交通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任免,应当告知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第二十一条 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金属冶炼、道路(水上)运输、轨道交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其他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进行考核,并取得合格。考核不得收费。

发生死亡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其他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接受安全培训和安全警示教育。

第二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开展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对从业人员的岗位安全知识、职业病防治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进行考核,并建立教育培训档案。从业人员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合格的,不得上岗作业。

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有关规定接受专门的安全生产培训,经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应资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二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所需资金应当纳入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专款专用。

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金属冶炼、道路(水上)运输、轨道交通、机械制造等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安全生产费用纳入生产经营成本。

第二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第二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单位、部门、车间、班组的负责人和其他从业人员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范围,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进行风险评估和登记,实行分级管理,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对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建档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如实记录排查事故隐患的人员、时间、部位或者场所以及事故隐患的具体情形、数量、性质和治理情况,并向从业人员通报。

第二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了解其作业场所、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应急措施,获得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二)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批评、检举和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三)发现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四)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后提出赔偿要求;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三)及时报告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本单位应当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不得拒绝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合理要求。

第二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禁止下列行为:

(一)违章指挥或者放任从业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安全管理规定进行作业;

(二)违反操作规程或者安全管理规定进行作业;

(三)不按照有关规定报告事故隐患;

(四)擅自启封或者使用因不符合安全生产规定被查封、扣押的设施、设备和器材;

(五)拒绝、阻碍安全生产监督检查;

(六)在规定时间内拒不执行安全生产监察指令。

第二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下列作业前,应当编制现场作业方案并履行单位内部报批程序;现场作业时,应当安排专门人员统一指挥管理,并对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和技术交底,安全培训和技术交底内容以书面形式签字确认,确保作业方案和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

(一)爆破、危险货物装卸、燃气管道作业;

(二)大型设备(构件)吊装和拆卸、建设工程拆除作业;

(三)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试生产、建筑物和构筑物拆除以及动火作业;

(四)物料储罐清理、流口堵塞疏通作业;

(五)密闭、有限空间的喷漆、涂漆、脱漆、化学除锈、化学清洗、装修、装潢、粘合等作业;

(六)登高(包括在高处进行维修安装、外墙清洗等作业)、临近高压输电线作业;

(七)其他危险作业。

生产经营单位委托其他有专业资质的单位进行危险作业的,应当在作业前与受托方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现场监督协调管理。

第二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公安、应急等部门备案。重大危险源发生改变的,应当重新备案。

第三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区域、生活区域、储存区域之间的安全距离以及周边防护安全距离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定。

在下列范围安全距离内不得规划建设居民楼、学校、集贸市场及其他公众聚集的建筑物:

(一)危险物品生产、储存区域;

(二)重大危险源危及的区域;

(三)矿山塌陷区危及的区域;

(四)矿山尾矿库危及的区域;

(五)输送油气管线安全距离内;

(六)高压输电线路安全距离内;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区域。

第三十一条 两个以上生产经营单位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和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并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

第三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及交通运输工具等发包(出租)的,应当对承包(承租)方的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的资质进行审查,并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安全生产相关管理事项和双方权利义务。生产经营单位发包(出租)的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及交通运输工具等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要求。

承包(承租)方不得违法或者超越资质条件生产经营。未经发包(出租)方同意,承包(承租)方不得转租(转包)给其它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改变出租场所、设备的结构、用途或者功能。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通过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承包(租赁)合同将依法应当由本单位负责的安全管理责任免除或者转嫁给承包(承租)方。生产经营单位发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或者未尽到安全管理义务的,承包(承租)方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认定发包(出租)的生产经营单位与承包(承租)方同为事故发生单位。

第三十三条 建设工程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负总责。

总承包单位依法将建设工程的专业工程或者劳务作业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分包合同中应当明确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但不得约定劳务分包单位承担主要安全生产责任。

第三十四条 生产经营项目、场所有多个承包方或者承租方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对承包方、承租方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及时制止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制止无效的,应当报告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

第三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使用劳务派遣人员、实习学生的,应当将劳务派遣人员、实习学生纳入本单位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统一管理,对劳务派遣人员、实习学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并对该类人员承担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第三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在户外设置的广告、灯箱、牌匾等设施以及安装的空调室外机、排气扇等悬挂物,应当符合行业规范与标准,并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保证安全。检查、维护应当作好记录,并由有关人员签字确认。

第三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使用其产品或者接受其服务的用户履行安全告知义务。

宾馆、饭店、影剧院、娱乐场所、旅游景区、商场、医院、车站、码头、集贸市场、公共交通工具等公众聚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采取播放安全公益广告、张贴安全须知或者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等方式进行安全告知。

第三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合并、分立、解散、破产、搬迁等情形的,依照民事法律规定承继相关权利、义务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承担安全生产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处置危险物品及相关设备、设施,不得留有事故隐患。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产权转移的,产权转让方和受让方应当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按照谁所有、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产权受让方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产权转让方应当做好指导和配合工作。

第三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按时、足额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可以获得其他赔偿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参加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第四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职业卫生基础建设,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障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

第四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应当向从业人员公布,存入本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并按照有关规定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生产经营单位开展职业病危害监测、定期检测或者现状评价时,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治理,治理不达标的不得作业。

第四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保护工作,采取防暑降温等措施,保证作业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第四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事故预防重点,落实下列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措施:

(一)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高危行业、存在重大危险源单位的应急预案应当与所在地人民政府的应急预案相衔接;

(二)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或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三)建立危险物品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系统及预警预报体系,定期进行安全生产风险分析。

遇到险情时,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实施救援工作,防止险情扩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有权在第一时间下达停止作业、撤离人员的指令。

第四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应当在事故发生一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如实报告,并妥善保护事故现场及有关物证;造成人员伤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将受伤人员送至医疗机构救治,并垫付医疗费用。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五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一岗双责制度。

第四十六条 市、县(市)、区和乡镇人民政府推行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建立安全生产预防控制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第四十七条 市、县(市)、区和乡镇人民政府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由主要负责人担任,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工作会议。

安全生产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安全生产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明确相关部门安全生产职责分工,支持、督促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第四十八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研究制定安全生产工作中长期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以及安全生产具体管理措施和办法;

(二)分析研究安全生产工作总体形势,对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三)将本级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职责、控制指标、目标考核等情况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四)依法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下级政府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及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

(五)负责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