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昌市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
洪府办发〔2024〕7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南昌市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已经2024年8月21日市政府第22次常务会、8月22日市委第158次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4年8月23日
(此件主动公开)
南昌市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精神、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抢占新兴赛道,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努力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三新一高”战略导向,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坚持抢位发展与错位发展相结合,加强与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和“8810”行动计划有效衔接,按照“0→1(探索)、1→N(培育)、N→N(发展)”梯次发展思路,以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为主线,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标,紧跟前沿、立足优势、分类培育,强化跨区域协同创新,突出技术未来化、基础未来化、制造未来化、应用未来化一体推进,加快构建体现南昌特色和优势、适应未来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主要目标
不断增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到2026年,面向未来的产业基础更加牢固,未来产业发展逐步起势,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初步构建集“先进技术研发、高端智能制造、前沿场景应用”于一体的未来产业生态体系,未来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
(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年均增长8%左右,全社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左右,推动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机构应建尽建全覆盖,力争建设国家实验室在昌基地1个,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广一批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培育一批“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加快形成以制造业领航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的未来产业集群。
(二)产业空间持续优化。未来科学城、瑶湖科学岛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依托“4+4”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建设未来产业领域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谋划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充分发挥省会引领作用,加强与赣江新区协同联动,引领南昌都市圈未来产业发展,“一核引领、东西驱动、南北升级、四区联动”的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三)产业格局梯次构建。重点聚焦未来信息、未来交通、未来能源、未来健康、未来材料五大方向,引导各县区(开发区、湾里管理局)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融合资本、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科学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坚持动态调整和协同发展相结合,基本形成梯次成长、接续发展的未来产业发展格局。
三、方向布局
聚焦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精准发力,全面部署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未来信息。重点聚焦未来显示、下一代移动通信等领域,拓展延伸元宇宙、人工智能、先进半导体、量子科技等方向,重点在南昌高新区、南昌经开区、未来科学城布局培育,提升南昌县(小蓝经开区)、进贤县、安义县、青山湖区、新建区产业配套支撑能力。
(二)未来交通。重点聚焦未来航空、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拓展延伸电动船舶、轨道装备、空间应用等方向,重点在南昌高新区、南昌经开区、南昌县(小蓝经开区)布局培育,提升未来科学城、青山湖区、新建区产业配套支撑能力。
(三)未来能源。重点聚焦新型储能、核应用等领域,拓展延伸高效太阳能电池、氢能关键设备、地热能等方向,重点在南昌经开区、新建区布局培育,提升南昌高新区、南昌县(小蓝经开区)、进贤县、安义县配套支撑能力。
(四)未来健康。重点聚焦未来生物、智能医疗等领域,拓展延伸功能食品、核医疗、脑机接口等方向,重点在南昌高新区、南昌经开区、南昌县(小蓝经开区)、进贤县布局培育。
(五)未来材料。重点聚焦高性能金属材料、高端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延伸拓展高性能纺织材料、高端电子功能材料等方向,重点在南昌高新区、南昌经开区、南昌县(小蓝经开区)、进贤县、安义县、青山湖区布局培育。
专栏1 未来产业梯度布局
·未来信息。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巩固扩大LED、VR、移动智能终端等产业链比较优势,布局培育未来显示,重点发展硅衬底LED芯片、元宇宙全息光学器件、新型显示、下一代移动通信等产业,加快Micro-LED显示关键技术突破并实现产业化,补齐核心装备、关键零部件和专用材料等重要环节,推动大模型、群体智能深度赋能,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创新引领作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第四代半导体、量子科技、微纳光学等前沿技术研究和突破,加快未来技术产业化落地。
·未来交通。依托航空、汽车及装备产业基础,强化高端装备关键支撑作用,布局培育未来航空,提升大飞机制造配套能力,积极发展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智能无人机、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等产业,培育低空经济,延伸拓展北斗应用、卫星应用,积极发展航空后市场;布局培育智能网联汽车,积极发展智能驾驶系统、智慧视觉、智能座舱等一体化零部件,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不断向未来汽车迭代升级;不断提升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能力,强化智慧运维能力。
·未来能源。依托新能源产业基础,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布局培育高能量比和高可靠性的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推动能源电子产业融合升级,拓展新型储能应用场景。积极推动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攻关与突破。聚焦氢能采集、存储、运输、应用等关键环节,积极推动光伏制氢技术突破,重点突破氢能关键设备,布局氢燃料汽车动力系统,拓展氢能应用场景。依托“东华加速器中子源”科学装置,推动核技术不断创新与突破,持续拓展辐照灭菌、核仪器、影像医疗设备等应用场景,加快推动高温超导等前沿技术研究和突破。积极推动地热能场景拓展应用。
·未来健康。依托医药健康、绿色食品产业基础,积极布局未来生物,推动合成生物、生物育种、类器官等前沿技术研究和突破,加快未来技术产业化落地;加快布局中高端医用高值耗材,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器械产业融合,培育智能医疗装备,加快发展核医疗、脑机接口等产业,发挥省会医疗资源优势,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拓展应用;大力发展以特色药材和天然生物资源为原料的中药食品、功能性益生菌、蜂产品、富硒食品等功能食品,积极发展高营养价值的预制化食品。
·未来材料。依托新材料、轻工纺织产业基础,加快发展金属薄膜材料、新型铝合金、高品质特钢、铜基复合材料、锆合金材料、钨基新材料。积极发展贵金属粉体及导电浆料、硅衬底外延片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前驱体等高端电子功能材料,合成冷冻机油材料、新型液冷材料、碳纳米管、高端水性漆等化工高端新材料。积极布局高端特种功能纺织品研发,发展高性能纤维、超防水织物、抗菌保健材料等。积极推动分子铁电材料等前沿技术研究和突破。
四、发展路径
坚持链式思维,围绕“技术创新为动力、基础保障为支撑、制造升级为抓手、示范应用为牵引”的发展路径,加快推动要素跨产业链融合、跨生态圈协同,构建“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产业集群”的未来产业培育链路。
(一)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坚持需求导向和前沿引领相结合,聚焦未来产业布局导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努力实现前沿技术革命性突破。高标准推进未来科学城、瑶湖科学岛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作用,依托南昌实验室、虚拟现实研究院、硅衬底半导体照明创新中心、南昌大学国际食品创新研究院、信通院江西分院、工研院江西分院等创新平台,在新型显示、应用电子、第三代半导体、新型储能、功能食品、人工智能、新一代智能终端等产业领域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元宇宙、智能机器人、智慧养老、电动船舶、第四代半导体、下一代大飞机、核医疗等孕育孵化一批前沿引领技术,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清洁能源、合成生物、微纳光学等产业领域前瞻紧跟一批颠覆性技术。
(二)以基础保障为支撑。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聚焦关键材料、核心装备、重要电子元器件,夯实产业链上游重要保障。重点推动铜铝钢钨锆等金属材料向高端化转型,加快推动合成冷冻机油材料、新型液冷材料、导电银浆、半导体超高纯前驱体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前驱体材料等精细化工材料产业化,加快布局光学器件、传感器件、功率器件、射频器件、车载毫米波雷达等电子元器件。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推动传统装备升级为具备状态感知、集成互联、决策优化、自主作业等能力的智能装备,积极布局半导体工艺装备、高端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核心装备。加快引育工业软件企业,培育工业软件生态体系。持续提升5G基站、智算中心、超算中心、液冷超充桩等新型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三)以制造升级为抓手。坚持产业升级和规模壮大同向发力,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纳米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制造新模式,推动电子信息、航空、汽车及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健康、绿色食品、轻工纺织等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速向专业化和价值链中高端延伸。积极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科技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资源集约、区域集聚、服务集成的现代生产服务体系。
(四)以示范应用为牵引。坚持以城载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赋能城市发展,推动新技术与生产、生活、生态、治理各领域全环节融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技先导”的原则,打造一批符合未来产业方向、与未来领域结合的融合场景,构建“早期验证—融合试验—综合推广”场景应用创新体系,推动未来产业与城市空间整合、功能融合。
五、重点措施
聚焦“创新引领、平台支撑、产业升级、企业主体、场景牵引、要素保障”,实施六大行动。
(一)科技创新引领行动。梯次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着力推动国家实验室在昌基地建设,加快推动南昌实验室建设,推动航空、食品、医药健康等优势领域组建省实验室,围绕未来产业布局导向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面推动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梳理未来产业技术问题清单,构建“企业出题、政府资助、产学研用协同”的攻关机制,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项目组织形式,重点突破一批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体系化推进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技术攻关。整合创新资源,鼓励在昌高校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前瞻紧跟一批颠覆性技术。(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中小企业局,各县区、开发区、湾里管理局)
(二)空间载体提升行动。强化未来产业空间谋划布局,依托现有资源禀赋与产业创新基础,引导“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