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滨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滨州市传统产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0-2025年)》的通知

滨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滨州市传统产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0-2025年)》的通知
滨工信字〔2020〕79号
各县(市、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属开发区经济发展局:

现将《滨州市传统产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0-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此件主动公开)
 
滨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0年8月28日
 

滨州市传统产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0-2025年)
 
为深入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步伐,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山东省传统产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中国制造2025》滨州市实施方案》等文件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智能化技术改造的部署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抢抓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以“制造业强市”为目标,以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点,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为手段,聚焦我市“十强”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企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品牌高端化”,持续推进产品、装备、生产线、车间、工厂和园区的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智能制造水平,加快“滨州制造”向“滨州智造”的转变,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和“富强滨州”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战略目标

从2020年到2025年,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全市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实施新一轮更大力度、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智能化技术改造。通过智能化技改带动工业调结构、稳增长、强创新、促融合,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1、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每年滚动实施100个市级重点技改项目,以项目实施扩大投资、优化结构,确保工业技改投资实现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到2022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80%以上;到2025年,以智能化为主的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不断提升,投资绩效更加凸显。

2、企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到2022年,智能装备实现重大突破,重点企业基本实现装备的自动化、数控化,力争建成50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到2025年,企业智能化装备再上新台阶,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实现装备自动化、数控化全覆盖。

3、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覆盖面达到80%以上;到2025年,规模以上企业按需实现智能化改造诊断的全覆盖。

4、园区化水平大幅提升。到2022年,园区产业占全市产业比重提高到80%以上;到2025年,园区经济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形成优势突出、各具特色、集聚集约、绿色高效、协调联动的产业园区发展新格局。

三、主攻方向

(一)推进智能化改造。支持引导企业开展以提升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为重点的“机器换人”。支持引导企业开展以制造工艺仿真优化、制造过程智能控制、生产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为重点的智能化设备改造。支持引导具备自动化、数字化生产条件的离散型、流程性制造企业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和关键智能制造装备,建设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制造执行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等协同集成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支持引导企业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基础上,应用网络协同制造、远程运维等模式开展“互联网+”改造。

(二)推进绿色化改造。依托“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改革,完善环保、节能、安全生产等倒逼机制,以资源消耗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机电产品再制造等为重点,支持企业运用国内外先进节能、节水、节材设备和技术,开展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形成一批绿色车间、绿色工厂,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生态体系。

(三)推进服务化改造。支持引导工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从产品提供商向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转变,从生产加工环节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在工业设计领域,推广总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协同设计等新型设计模式;在智能制造领域,推广共享工厂模式、个性化定制模式、柔性化生产模式以及协同制造模式;在物流配送领域,推广智能物流配送模式;重点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面向产业、集群、园区建设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服务、引领作用。每年重点培育2-3个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

(四)推进高端化改造。加大滨州制造业品牌建设,推动传统制造业产品向中高端迈进。支持引导企业实施创新成果产业化技术改造,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新产品贡献率。支持引导企业加大传统产品二次开发力度,进一步丰富产品功能、提升产品性能,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支持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开展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物流过程优化改造,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支持引导企业构建品控管理体系,提高质量在线监测、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提升品控管理水平,实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五)推进集群化改造。以我市“十强”产业为重点,以33个产业园区为载体,充分发挥魏桥集团、京博控股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配套企业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与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协同技术改造,推进产业生态建设。以关键技术为牵引,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从材料、设计、工艺、技术、关键配套件、标准、试验检测、制备等创新链各环节开展技术改造,带动产业创新体系升级。以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和创新链投资为纽带,促进工业布局向产业配套、专业化协作、要素集约高效利用的方向发展,重点加快推进世界高端铝业基地、世界高端化工产业基地、世界纺织家纺服装产业基地、国家级食品产业基地和全国优质畜牧水产基地建设,着力推动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由初级形态向“规划布局合理、公共服务优质、产业链条完整、协作配合紧密、创新能力强劲”的高级形态转型升级,培育形成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5年,高端铝、高端化工、纺织家纺服装等重点制造业产业集群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营业收入分别达到7000亿元、3500亿元、1800亿元,利润利税保持同步增长。

四、重点任务

(一)实施产品智能化水平提升行动。夯实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强化装备系统集成,开发一批首台(套)智能装备。支持企业实施产品标准对标行动,推动产品“智能化+”“标准化+”“设计+”,向精品化、服务化、个性化升级。发挥魏桥集团、创新金属、京博控股、华纺股份、愉悦家纺、香驰控股等龙头企业的优势,对装备产品实施以自控系统为核心的智能化技术改造。重点研发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控制器、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重点突破智能传感器、先进控制系统等智能专用成套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模块。支持企业开发具有数据自动采集和传输能力,无碍感知互联合作能力,自我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强的智能产品,推动企业产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二)实施生产装备智能化改造行动。开展设备能效对标,淘汰老旧设备,促进设备升级换代。深入推进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实施“机器换岗”和“机器换人”。尤其对化工、纺织等机械性、重复性、繁重性、危险性岗位,实施以“机器换人”为重点的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智能制造水平。在有色金属压延、机械制造等行业重点推广冲压、焊接、喷涂、装配等机器人;在金属冶炼、化工等行业,重点推广安防、排爆、巡检等特种机器人;在轻工、纺织等行业,重点推广搬运、码垛、分拣等机器人。支持企业在装备应用上因企制宜,“一企一策”采用低成本、模块化智能模组或租用机器人实施装备智能化改造,提升核心装备和关键工序智能化水平。

(三)实施生产线智能化升级行动。引进一批智能化工程服务商、智能化改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工业机器人租赁服务机构等,开展智能化诊断评估,编制智能化改造方案,推动企业从智能制造单元改造向整条生产线的工程化改造转变。在食品、化工、医药等流程制造领域,实施整条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实现生产过程动态优化、制造和管理信息的全程可视化,提升企业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在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离散型制造领域,实施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检测、物流等环节的集成改造,实现设备间实时数据交互与协同生产,形成全过程的数字化管控,促进生产线数字化。

(四)实施数字化车间建设行动。支持企业在装备、生产线智能化的基础上,逐步将生产设备、生产线接入生产执行系统(MES),促进生产信息化系统与设备设施物理空间的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建设集研发设计、软硬件开发、系统集成、安装施工、网络部署、运维服务、大数据分析于一体的制造车间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工艺参数、设备运行、质量检测、物料配送、进度管理等生产现场数据自动采集分析,在推进企业生产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同时,推动生产工艺优化、组织优化、流程优化、管理优化,促进生产资源要素数据高效有序流动,实现各生产工序可视化展现与产线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将设备设施单机作业模式改造升级为智慧协同生产模式,打造数字化车间。

(五)实施智能工厂培育行动。鼓励企业在构建数字化车间的基础上,运用物联网技术、监控技术和工业数据链,构建服务于机器人作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端对端集成与横向集成,强化智能计划排产、智能生产过程协同、智能设备互联互通、智能生产资源管控、智能质量过程控制、智能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打通产供销数据的壁垒,促进企业生产过程优化、运营管理决策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优化,打造生产精细化、执行精准化、管理信息化、运营网络化的智能工厂。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覆盖面达到90%以上。

(六)实施智慧园区创建行动。重点推动我市33个产业园区内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园区安全、消防、环保、通讯网络、应急救援、管网管理、能源监控、停车管理等资源,建立智慧化公共管理和服务平台;建立集中采购、智能仓储物流、设备远程检验检测、集中销售、线上交易等生产性信息平台,实现研发、服务的共享,建设以设施智慧化、管理智慧化、产业智慧化、服务智慧化为重点的智慧园区。每年重点打造2-3个示范园区,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五、实施路径

1、开展智能化改造普查。组织各县(市区)对规上企业开展智能化技术改造情况进行普查,摸清重点企业信息化技术、工艺现状以及智能化改造需求情况,建立智能化技改项目库,并实行动态调整。

2、组织智能化改造诊断。在每年聘请高层次智能化技术改造方面的专家团队或智能化技改工程服务商对企业进行系统培训的同时,重点组织他们对有需求的企业开展集中诊断服务,支持企业与专业化服务商对接达成合作协议, “一企一策”研究制定智能化技术改造实施方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模式实施改造升级。

3、强化智能化改造示范引领。围绕铝、化工、纺织、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从智能化技改项目库中选择重点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加快推进。及时总结智能化改造的成效,引导同行业企业对标学习,以点促面,推动智能制造水平整体提升。

4、积极推广智能化技改新模式。通过组织企业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并推广外市地“技术改造+新材料”“技术改造+互联网”“技术改造+高端装备”等智能化改造先进模式,应用智能化联网改造、智能化上云改造、智能化贯标改造等方式,提高智能化技改的广度和深度。

5、培育智能化技改工程服务商。立足全市实际,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智能设备制造商、信息技术集成商、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智能化技改工程服务商。鼓励全市专用成套设备厂商为下游企业提供成套解决方案,引导企业由提供单一设备向提供成套设备、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工厂交钥匙工程转变,为全市智能化技改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和技术支撑。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传统产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协调推进机制,推动重大问题协商解决、重大政策督促落实、重点项目落实实施。制定《滨州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定管理办法
【政府扶持政策】相关法规